联系电话:+86 18102206864
在纺织行业中,毛巾和浴巾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与舒适。然而,由于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这些纺织品极易受到霉菌的侵害,导致产品发霉、变质,甚至产生对人体有害的霉菌毒素。因此,如何有效防止毛巾和浴巾发霉,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深入解析曲霉和根霉的生长条件、水分活度的影响,结合GB/T 22864标准,探讨原料抗菌处理、织造后整理以及使用晾晒过程中的抑菌圈法与抗菌纤维技术,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防霉解决方案。
一、曲霉和根霉的生长条件
曲霉(Aspergillus)和根霉(Rhizopus)是最常见的两种霉菌,它们能够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迅速生长。曲霉主要分布在土壤、空气和物体表面,而根霉则常见于植物根部。这两种霉菌都能产生孢子,当孢子落在纺织品上时,便开始了它们的繁殖过程。
二、水分活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
水分活度是指物质中水分子的数量与总分子数之比。对于霉菌来说,高水分活度意味着环境中水分含量较高,这为霉菌提供了丰富的生长条件。因此,降低纺织品中水分活度是抑制霉菌生长的关键。
三、GB/T 22864标准概述
GB/T 22864是国家标准《纺织品 抗菌性能试验方法》的简称,该标准规定了纺织品抗菌性能的测试方法,包括抑菌圈法和抗菌纤维技术。抑菌圈法是通过测量抗菌剂对特定微生物产生的抑菌圈大小来评价其抗菌效果;抗菌纤维技术则是通过添加具有抗菌性能的纤维来提高纺织品的整体抗菌性能。
四、原料抗菌处理
为了减少纺织品中的霉菌生长机会,可以在原料阶段就进行抗菌处理。常用的抗菌剂有季铵盐类、氧化锌、银离子等。这些抗菌剂能够破坏霉菌细胞壁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从而达到抑制霉菌生长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如紫外线照射、热风干燥等方式来杀灭或抑制霉菌的生长。
五、织造后整理
织造完成后,纺织品需要进行后整理以进一步提高其抗菌性能。常见的后整理工艺有抗菌整理、抗真菌整理等。这些工艺可以通过改变织物结构、增加抗菌剂浓度等方式来实现。例如,采用纳米银抗菌整理可以使纺织品具有更好的抗菌效果,而采用天然抗菌剂则可以减少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六、使用晾晒的重要性
在使用纺织品前,应确保其完全干燥。潮湿的环境为霉菌提供了滋生的条件,因此晾晒是预防纺织品发霉的重要环节。晾晒过程中,应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损伤织物。同时,晾晒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霉菌过度繁殖。
七、抑菌圈法与抗菌纤维技术的比较
抑菌圈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测试方法,通过测量抗菌剂对特定微生物产生的抑菌圈大小来评价其抗菌效果。这种方法适用于初步筛选抗菌剂的效果,但无法全面反映纺织品的实际抗菌性能。相比之下,抗菌纤维技术则是通过添加具有抗菌性能的纤维来提高纺织品的整体抗菌性能。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控制纺织品的抗菌性能,但成本相对较高。
八、结论
综上所述,纺织品防霉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原料选择、加工处理、后整理、使用晾晒等多个环节入手。通过对曲霉和根霉的生长条件的了解,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纺织品中的水分活度,从而抑制霉菌的生长。同时,结合GB/T 22864标准,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抗菌剂和工艺来提高纺织品的抗菌性能。在使用纺织品时,正确的晾晒方式也是预防发霉的重要环节。通过综合运用多种防霉技术,我们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纺织品产品。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防霉抗菌案例